不敢想象!这将是5年后的上海

斗罗大陆2 https://www.kwudor.com

30秒快读

1.近期,上海发布《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5G网速超500M;建50个数字医院;打造生活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100个;“一网通办”平台实际办件网办比例达到80%;“高效办成一件事”“高效处置一件事”标杆场景数量分别达到50个和35个……

2.全屋千兆、智慧公交、数字酒店......记者都体验了一遍。

3.什么样的上海值得期待?来看看现在和5年后的上海吧。

城市是数字化转型的主场,上海超大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为经济、生活、治理等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最丰富的场景:小到“智能出行即服务”“数字酒店智管家”等市民生活服务新体验,大到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建设普陀海纳小镇等数字化转型特色功能区域。

面向2025,上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正加速走向数字化、创发展的“无人区”。

数字底座:天地一体化

到2025年,形成面向未来的数字城市底座支撑,打造泛在赋能、智能协同、开放共享的城市数字底座。

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是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底座,经过多年建设,上海建成了全国“双千兆第一城”,新基建水平全球领先,而根据《规划》,到2025年,持续提升千兆光纤网络服务能级,加快实现万兆到楼、千兆到户的光网全市覆盖,加快卫星互联网地面设施建设,构建天地一体化覆盖的数字城市信息网络体系。

这是一个很可能提前完成的计划。截至2020年底,本市已基本实现千兆固定宽带家庭全覆盖,累计建设5G室外基站3.2万个,室内小站5.2万个。

今年5月,上海电信宣布推出全屋千兆业务,光纤直接进房间,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上网体验。记者走访的王先生家是一套复式公寓,上下两层各约140平方米,通过部署FTTR(光纤进房间),书房的下载速率高达1105Mbps。

根据规划,到2025年,固网宽带平均可用下载速率超过120Mbps,5G平均下载速率超过500Mbps。

“接下来几年内,电信运营商重点任务依然是5G基站覆盖,”上海电信一位专业人士告诉记者,根据工信部发布的《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扬帆计划》),到2023年每万人均拥有18个5G基站,如果按照上海2490万人计算,需要4.482万基站,而截至今年8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建成5G基站总数3.4万个,离目标还差1万左右。

千兆固网宽带的全城建设基本完成,但与目标相比,矛盾从供给侧转向了需求侧。

“从上海电信的能力提供来看,千兆到户已经实现,但由于高带宽应用的缺失,用户端升速的主动性不强。”上述人士给出一组数据,目前上海千兆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58.8万,比上年末(47.3万户)净增11.5万,但占全市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比重只有6.1%。

他预测,随着元宇宙等概念的兴起,基于VR/AR等虚拟现实的应用会逐渐增多,用户对带宽的需求也会提升。今后几年千兆家庭占比的提升,固网平均下载速率会有明显上升趋势。

此外,卫星互联网的地面设施在5年内也会成为网络建设重点。今年4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落户雄安新区,这被认为是中国巨型星座建设的开始,加上6G标准化逐步推进,到2025年,天地一体化的立体高速信息网络将有望初步形成。

数字生活:

衣食住行,服务更精准

以数字化提升市民服务体验为切入口,围绕基本民生、质量民生、底线民生三大块面,聚焦实施健康、成长、居住、出行、文旅、消费、扶助、无障碍等八大任务,不断提升各类民生服务的精准性、充分性和均衡性。

上海市闵行区的一处公交站台,聚集了9条路线,站台旁的数字大屏上,每辆公交车预计到站时间都清晰标出:闵行20路预计18:39到站;704路B预计18:47到站……对于已经到站的公交车,比如闵行6路,大屏会显示“--|--”。没有赶上这趟6路的市民也不用担心,系统会在30秒内定位下一辆即将到站的时刻。

记者随机做了测试:徐闵线预计到达时间18:34,实际到站18:33;166路预计到站时间18:39,实际到站18:38;700路预计到站时间18:39,实际到站18:40,时间误差不超过1分钟。

随着交通路况的变化,到站时间在不断调整。正值晚高峰,大屏幕上,途径沪闵路高架的747路预计到站时间在不断跳动,从18:39改到18:41,最终到达时间18:40;704路B的时间更是改了四次,最终实际到站为18:48。

不去站台也能知道公交的到站时刻,目前有多个App可以提供实时的公交路线查询,现场测试显示,App和大屏上的时差在1分钟左右。有了这些信息,出门前,可以先大约估摸时间,免得冬天在站台上吹冷风。

培育出行新方式、构建数字交通新生态、新格局,是《规划》中提出“统筹经济、生活、治理领域数字化转型相互促进、相互赋能”的一部分。尤其是生活数字化,可以通过新需求、新体验,激发广大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从《规划》可知,公交到站这样的数字化出行服务系统只是开始,结合地图服务、一键扬招、一码通行等系统,实现行前、行中、行后等出行环节的全流程覆盖。

手机预订、刷身份证、人脸认证、制卡,30秒不到,房卡到手,全程一共花了30秒。这就是目前上海“数字酒店”的办理入住流程。

在上海长宁区的首家“数字酒店”,迎接入住客人的是一位叫“易掌柜”的酒店智能自助前台机器人。“易掌柜”的屏幕上包含了30秒入住、0秒退房和续住三个主要功能。点击“30秒入住”,将身份证放在右下角指定位置,即刻进入人脸识别环节,然后系统显示空房间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数字酒店的房间是可以自主选择的,包括楼层和房型等。想沐浴更多阳光、想更好地俯视城市风景还是想所选房间都连在一起,只需点击看中房间的图片就可以了。选定房间后,房卡自动弹出,入住就办好了。看了一下时间,不到30秒。

在大堂,能自助,就不人工;进入房间,能动嘴,就不动手。房间屋顶装有自动感应设备,在感应到客人的到来后,便打开了柔和的灯光,与此同时,窗帘自动轻轻地打开,阳光顿时洒满了房间。接着,唤醒房间柜旁的小机器人,“打开电视”“空调温度调高一点”“把走廊灯关掉”……只要一句话,智能机器人都能办到。

#专家解读#

数字化会带来更多商机但要有配套的制度变革

此次《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将生活、经济和治理三个方面作为主攻方向。

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盛雪锋告诉记者:“相比2011年以来上海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转型’成为此次《规划》部署生活、经济和治理场景的核心要义,是否实现跨部门连接、是否实现业务场景融合、是否具备复制推广价值是检验数字化转型成效的重要标准。”

“生活、经济和治理三个方面是相互融合的,其中生活和经济融合度更高。”盛雪锋表示。他举例称,为老服务是上海近期比较关注的发展方向,“为老服务一键通”“一键叫车”“虚拟养老院”等场景的开放,一方面关注老年群体的数字化生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服务也需要依靠运营商的支撑,由此可以发展为创新可持续的市场化模式。

“生活+治理”的结合模式也是接下来几年上海要重点聚焦的方向。比如解决出行最后100米的共享单车,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垃圾分类在各个社区的实施提高了环境质量;快递、外卖等新兴业务的产生为市民提供了消费新方式……这些都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但由此也产生了“如何解决共享单车无序摆放”“如何布局垃圾分类站点,能够让居民居住空间更加舒适”“快递员、外卖员行为规范监管缺失”等问题。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数字经济研究总监凌超认为,《规划》要解决的重点之一是技术与制度的关系。技术创新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动力之源,而制度变革则决定了创新潜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数字红利能否实现普惠共享、技术风险能否得到有效防控,把数字化转型简单理解为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不仅会以偏概全,更有可能本末倒置,“《规划》中,上海提出要坚持技术和制度‘双轮驱动’,谋划打造‘数字规则引领工程’,这是上海努力实现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重要部署。”

#市民畅谈#

怎样的上海值得期待?

上海的数字化转型还有哪些便民之举?有哪些地方值得期待呢?我们采访了一些上海市民,听听大家对2025年的上海有哪些期待?

“上海市老龄化比较严重,社区里老年人非常多,希望一网通办可以提供更多适合老年人的便捷服务。”

“上海地铁里有的站点信号不太好,这几天双11,购物网页都打不开,有点着急。希望在全面推进数字化中,可以提升地铁信号,让地铁秒杀不用愁。”

“可以升级下人脸识别功能吗?不摘口罩的情况下也可以识别身份。2025,期待一下。”

“作为一名律师,我比较关注司法数字化。将来,能不能实现远程司法?通过系统确认,委托人可以远程见律师,了解案情进展情况等,为异地委托人提供便利。”

“有时候看到外卖员为了及时送达,闯红灯、逆行十分危险,也不利于交通管理。对此,相关部门是否可以对外卖员等的送达时间设置合理参考系数,将天气、交通状况等因素考虑进去,对提出不合理送达要求的平台加强数据监管?”

作者/IT时报见习记者江丽雯记者郝俊慧

编辑/郝俊慧挨踢妹

排版/季嘉颖

图片/上海电信、工信部、IT时报、东方IC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