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手机视频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www.6677.run
前言
“他是含着微笑远去了”,1997年2月19日,93岁的邓小平走了,他走得十分从容、平静、安详,女儿邓林对于父亲的离开这样说道。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邓小平对此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关于这个问题,他曾在饭桌上这样向家人提及,他说:“中国人的传统,讲究红白喜事,结婚是红喜事;人死了,过了多少岁,就是白喜事,要请了吃饭,办酒席。”
孩子们不懂,又问:“那人的骨灰怎么办?”
邓小平笑笑,用疑问的语气说:“埋在院子里的果树下?”
孩子们顿时七嘴八舌起来:“不行,不行,要是那样,这棵树上结的果子谁都不敢吃了。”
“扔到野外行不行?”又有人问。
“不行,不行!”
“撒到大海里怎么样?”对此,邓小平笑而不语。
“想活到1997年,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
邓小平晚年的时候,心中一直珍藏着一个心愿,他说他希望自己能活到1997年,等香港回归以后,他希望香港作为自己的土地,去那里走一走,看一看,哪怕是坐着轮椅也想去一下。女儿邓榕对此回忆说,早在1984年中央谈判刚开始的时候,邓小平时不时便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上,寻找香港的位置。
为此,有关部门给邓小平送来了详细的香港地图,上面清楚注明了香港新界、九龙、港岛的具体位置,还有维多利亚港湾,邓小平驻足在香港的地图前,把上面的这些山水、街道,看得十分仔细,记得非常清楚。
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视察深圳,他专门来到一个距离香港最近的边防小楼,那是一座灰色的3层小楼,非常简陋。邓小平走上最高层,拿着望远镜,透过一扇窗口,向铁丝网后面的香港看去,看着新界的草木和房屋。
对此,女儿邓楠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说:父亲没有说话,他就那么站着、看着、不发一言,他不是一个随时有感想就发表的人。
1984年,是中英两国政府达成解决香港问题协议的一年。
这一年,邓小平首次向世人表露了自己的个人心愿,公开表示希望有生之年到香港去看看。10月3日,邓小平在会见来京参加国庆观礼的港澳同胞时,说:“我希望活到1997年,亲眼看到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2月29日,邓小平对来华正式签署联合声明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如果那时我还在,我的希望是能到香港去看看。”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虽然历经波折,但香港问题的解决始终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香港回归祖国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
1989年,邓小平离开了党和国家领导岗位,过着恬静的退休生活,特别是从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他就很少公开露面了。可即便如此,邓小平去香港的心愿始终没了,这也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的心愿,大家共同为此而努力奋斗着。
这个愿望被披露以后,香港各界人士纷纷表示希望邓小平能够尽早成行,其中包括香港工商界的代表性人物包玉刚、李嘉诚。
1990年1月,邓小平在与李嘉诚的会见中,再次强烈地表达了这个愿望,当李嘉诚对邓小平表示希望他来香港看看的时候,邓小平说:哪怕就是坐着轮椅,他也要去,哪怕就只是在香港的土地上站一分钟也好。
而邓小平对于香港各界人士对自己的盛情邀请,他的回答只有四个字:现在不去。显然,邓小平在等待着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1997年。
1992年,距离香港回归祖国还有5个年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又一次来到深圳。那时他的身体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健硕了,在皇岗口岸,女儿邓榕扶他下车的时候,邓榕告诉父亲,这就是新建的皇岗口岸,对面就是香港。
于是,邓小平就那么一直站在皇岗口岸的桥头上,注视着香港,眼神里充满了眷念、期望和深情。邓榕说,香港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父亲是做出了贡献的,他期盼着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天,但又不是非常肯定自己能否活到那一天,所以,他就利用这个机会,多看一看香港。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当1997年的春天悄然来临的时候,在距离中央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仅剩131天的时候,邓小平带着遗憾永远地离开了。
1997年2月19日晚9点8分,93岁高龄的邓小平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就差几个月的时间,他没有等到香港回归的那一天,没有实现亲自到香港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这不仅是他的遗憾,也是全国人民包括香港人的遗憾。
香港媒体界对此表示,“香港各界对他的悼念,那个场面是非常震动、非常隆重、非常广泛”“邓公不能来香港,是爱祖国、爱香港的港人‘永远的痛’”。
的
卓琳致信党中央,交代小平同志的身后事
邓小平的一生是波澜起伏,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对于名利,他看得很淡,对于生死,他非常达观,生死问题在邓小平家里,从来不是一个禁忌的话题,大家开玩笑间就能谈到这个问题,邓小平对此也从不忌讳。
邓小平生前曾对孩子们讲:“将来我要是死了,你们不要给我建一个墓碑,我也不要保留我的骨灰,你们就拿到厕所里冲了,不要保留。”
1997年2月21日,邓小平逝世两天后,在办理他的丧事的过程中,夫人卓琳携5个子女向党中央发出了一封重要信件,其中陈述了邓小平生前对自己身后事的安排。
卓琳在信中提到,小平同志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对于生死问题的看法向来达观,近年来曾多次对身边人交代他的后事。为了体现小平同志一生的追求和信念,完美地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我们根据他的嘱托,提出如下意见:
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
二、追悼会在火化后举行。
三、家中不设灵堂。
四、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
五、不留骨灰。根据小平同志本人的意愿,把骨灰撒入大海。
在信件最后,这样写道:小平同志把毕生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我们希望,我们为小平同志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既能体现小平同志的精神本质,又能以最朴素和最庄严的方式表达我们的哀思。
邓小平离开后,怀着对这位伟人深切的哀思,全国各地的亲友不远千里赶来为他送行,其中也包括有在北京的邓、卓两家的晚辈,作为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在家中接见了他们。
卓琳深情地说:“我知道你们是怀念小平同志的。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赶来悼念他,我首先对你们表示感谢。你们知道,小平丧事从简,所以我们家中没有为他设立灵堂,只是简单布置了他的书房,你们可以去看一看。”
紧接着,大家来到了邓小平的书房,可眼前的情景却不禁使众人感到吃惊:书房依旧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但细心的人们还是从中发现了唯一的不同之处。
一幅邓小平的题为“永恒的微笑”的彩色照片,悬挂在一面墙壁上,而在照片的下面,摆放着一盆盆的青松和鲜花。大家在小平同志的遗像前,久久凝望着,眼里不禁都含了泪水。
卓琳在自己的住房里等候着大家,待众人坐下后,她拄着拐杖缓缓从沙发上站了起来,说了这样一番话:“大概60年前,也是在北京,有3个从云南来的姐妹,她们那时正思考着自己的人生……”
云南来的三个姐妹?大家心里明白,卓琳这是在讲述她的故事。停顿片刻后,卓琳接着说道:
“我们家不是穷人,我们姐妹完全可以像你们从书中看到的小姐那样活下去,完全可以不走那条路,但是我们没有,我们选择了延安。为什么呢?很简单,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
卓琳之所以和大家说这些,是希望他们能记住上一辈人是怎样生活的,同时希望他们开始思考一个新的问题:作为新的一代人,他们应该怎样生活?随后,卓琳郑重地对大家说:
“我知道你们很爱邓小平同志,你们跑那么远的路赶来北京来吊唁他,可以看出他在你们心目中所占的位置。既然这样,我想要求你们,一定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时时事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老老实实为人民做事情,这是对邓小平最好的怀念。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念书的好好念书,工作的好好工作,做一个好党员、好公民。”
骨灰撒向他热爱的大海
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银色的专机飞向祖国辽阔的大海,机舱内载着邓小平的骨灰,一面鲜红的党旗覆盖在骨灰盒上,那是党和人民给予邓小平同志的最高荣誉。
邓小平生前非常喜欢和热爱自然,他认为自己属于那里,他过世以后,家人们也认为应该让他回归大自然,以完成他最后的心愿。
在征得中央的同意后,家人把邓小平的骨灰撒入了大海。在中央领导同志的陪伴下,卓琳和几个子女怀着悲痛的心情,含着热泪,以最朴素、最庄重的方式完成邓小平生前的嘱托。
当飞机飞临大海的时候,天空中奇迹般地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81岁的卓琳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双手颤抖着捧起丈夫的骨灰,一遍又一遍呼喊着他的名字,久久不愿松开。
卓琳双眼含泪,想起了许多往事,包括她和邓小平是如何在抗战的烽火中相识相爱的岁月,以及他们后来如何相濡以沫,如何携手度过的58个春秋……
中央领导同志将邓小平的骨灰缓缓撒入大海,孩子们悲痛地跪在机舱内,撒放骨灰和花瓣,完成他们最敬爱的父亲、爷爷的遗愿。
邓小平喜爱大海,一生迷恋大海,这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也是他人生旅途的归宿。邓小平在年轻时便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寻梦,从此踏上革命的道路。
在大海中游泳是邓小平一生中最喜欢的体育活动之一,他喜欢在起伏的海浪中畅游;而中央在邓小平逝世之后,也充分尊重了他本人的意愿,同意将他的骨灰撒入大海。
邓小平曾在1986年9月2日,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的独家电视采访。华莱士在采访中问道:“您说过,你要活到一百岁,那个时候可以去见马克思,马克思旁边可能还坐着毛泽东,您觉得他们可能对您说些什么?”
邓小平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对此,他回答说:“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在过去,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才能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邓小平选择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在青年时代。那时,邓小平只有19岁,他在法国工厂的劳动中,受到了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受到工头的侮辱,这是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原因。
在确立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后,邓小平开始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从那之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都始终坚定不移,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动摇。
邓小平曾这样回忆当时的生活:
“我们在法国的时候,生活艰苦,职业化以后生活来源是公家,但只能吃点面包、煮点面条,我们那个时候的人不搞终身制,不在乎地位,没有地位的观念。比如说在法国赵世炎比周恩来地位高,周恩来比陈延年地位高,但回国以后陈延年的地位最高。陈延年确实能干,他反对老子(陈独秀),见解也比别人高,他的牺牲很可惜。赵世炎回国后工作在他们之下,并不在乎。大家都不在乎地位,没有那些观念,就是干革命,这是早期共产党员的特点。那个时候能够加入共产党就不容易。”
说到这里,邓小平不禁感慨起来:“在那个年代,加入共产党是多大的事呀!真正叫作把一切交给党了,什么东西都交了……”
邓小平没有辜负他的信仰,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最终在大海中得到了永生。而他93年的人生,也如同一朵生命的浪花,从故乡的渠江流入嘉陵江、长江、穿云雾、过三峡,奔腾而下,最终在无垠的大海中,获得了永生。
女儿邓榕声音哽咽道:“爸爸,您回归了大海,回归了大自然,您的遗愿已经得到了实现,您安息吧。”
香港回归:卓琳代表邓小平完成心愿
1997年7月1日,卓琳代表邓小平,到香港出席回归庆典,而她这次的使命就是为邓小平还愿。卓琳和全国人民一起,把香港这个与祖国分离了一个半世纪的游子,重新接回到母亲的怀抱。看到五星红旗在香港的天空上冉冉升起,百感交集的卓琳,不禁流下了热泪。
卓琳十分重视这次的香港之行,很早就做了准备。对此,女儿邓楠回忆说:
“母亲代表父亲出席回归盛典,那一次的紧张、隆重,超过了她以往任何一次出国访问。妈妈平时很随便,没什么好的衣服,但却为了到香港专门做了几套,衣服的款式、颜色是我们三姐妹还有孙儿孙女一道为她参谋的”。
1999年12月20日,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庆祝大会上,卓琳深情地说:“邓小平的一个愿望,就是在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时能来看看,现在我能完成他的遗愿,心情十分激动。”
在北京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邓家的院子中间,有两棵大松树,因为两棵树的姿态都非常像龙,而且邓小平和卓琳两个人都属龙,家里人便给这两棵树取名为“双龙树”。
远远望去,这两棵树一棵高,一棵低,相距不远的两株树干到了空中,枝与叶相交,已经难分彼此。
卓琳有每天散步的习惯,邓小平去世后,他和儿女孙辈们依旧居住在这所院子中,守护着这所院子。每当她走到双龙树下的时候,都会停下脚步站上一会儿。
许多年过去了,邓小平办公室的一切物品,仍旧按照原样摆放着,写字台上摆放着孙辈们在他过生日时送他的礼物,书架上是他生前最爱看的书籍,墙上挂着邓小平86岁生日时,作家吴作人赠给他的“寿比南山”的条幅。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永远定格在了1997年2月19日那一天。
邓小平逝世后,卓琳和孩子们还在原来的那个饭桌上吃饭,大家还像从前那样谈天说地,在他们的心中,邓小平就好像从未离开过这个院子一样。
对于邓林来说,虽然父亲离开了,但家里的一切都显得平静如常,好像他并不曾远行。
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邓林依然可以听见父亲在院里散步的脚步声;依然可以看见他还坐在办公室里,那个土黄色布套的旧沙发上,在静静地读报,专心地批阅文件;依然可以听见孙辈们在他身旁叽叽喳喳,欢声笑语。
邓榕说:“真正从日常的感觉来讲,我们没有觉得父亲已经离我们而去,好像觉得父亲还在我们身边一样。对父亲的思念、怀念,深深地沉淀在我们家的每一个人的心底。”
事实的确如此,每到每年的8月22日,全家人依旧要聚在一起,为老爷子过生日;每年的2月19日,卓琳和儿女孙辈们会在院子里遍撒花瓣:“老爷子,给你撒花了,你听见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