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前兆
薇娅翻车之后,细心的网友把以前薇娅在节目中公开的演讲翻了出来。
我们回过头再看当初薇娅的演讲,不难发现,薇娅有今天被全网封杀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鲜明预兆的。
在一档公开的节目当中,薇娅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公然调侃在座的明星,发布了她惊世骇俗的名言:明星的归宿就是带货。
“明星的归宿是带货”,薇娅这里说的明星,当然是一种泛指,不是特指哪一位明星,更不会细分什么正面明星还是有负面新闻的明星。它就是一种泛称,应该不含有贬义。
按照我们常规的理解,明星应该在文化艺术方面有杰出的贡献,以此作为目标才是正当的追求。
诡异的名言
薇娅把明星的归宿定位为“带货”,带货是干嘛的?带货是一种商业行为,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按照薇娅这说法,我们稍微翻译一下,就是:明星的归宿就是通过带货追求经济收益。
明明明星从事的是一种文化事业,薇娅却把这种文化事业的归宿定位为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
什么叫移花接木,什么叫张冠李戴!
文化事业是有着深刻内涵的事业,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从事的事业。而经济行为却未必那么深奥,好像一般的人都可以从事这一行为。
简单地说就是,搞个或大或小的买卖去挣钱,大学教授可以挣钱,一个文盲照样也可以挣钱——甚至一个文盲的收入可以远远超越一位大学教授。
把明星的归宿定为带货,把本来应该追求文化事业目标的职业,生拉硬扯,定性为经济行为,这就是一种肤浅的表现,更是对文化精神的一种亵渎,一种蔑视。
也许正是这种对经济收益的过分重视和强调,对文化修养的蔑视,才导致薇娅最终滑向偷逃税的深渊。
但得她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觉醒和精神自觉,别把经济利益看得那么重,多注意个人修养,那么她也许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
历史文化才是灵魂
李永东教授对1929年留法归国的袁昌英的一篇散文,大加赞赏。
留学法国的留学生归国之后游南京,自然会拥有与众不同的新鲜感。阔别之后,见到故国的一草一木,都是新鲜的。
袁昌英的这篇散文,受到李永东教授的欣赏,原因是袁昌英并没有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挖掘,而是着眼于南京的当下关照和未来畅想。
我感兴趣的是李教授看待袁昌英这篇散文的角度。
李永东教授是从时间对比的角度,来鉴赏袁昌英这篇文章的。
只写当下和未来,避开了具有深层文化渊源的历史。这样的文章很容易流于表面和空洞,缺乏深刻的历史根基。但是如果写好了,可以写出活生生的当下烟火气息,使文章充满生机活力,同样能够打动读者。
其实,反映一个城市或者某地的活力,如果纯粹靠自然因素,那就容易流于肤浅。只有写在这一自然环境中生活的人,对人文要素予以着力的关照,才能够使文章变得深刻,变得有内涵,变得有意义。
在李永东教授看来,如果像其他作品一样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挖掘,容易写出伤感的作品来。其实伤感也罢,积极也罢,只要是尊重历史,只要这种思想感情是健康的,是有根据的,就未尝不可。
关注历史,关注人文,至少能使人厚重。
文化相对于自然来说,是深刻的灵魂。
陈道明:颠覆历史,审美肤浅
陈道明曾直言,他很看不起当下的许多导演,就是因为这些导演不争气。这是陈道明对某些导演尖锐的批评。
这些导演令人不满的表现就是,特别关注“养眼”二字。
陈道明以古装戏为例,这些导演的做法令他十分看不惯。这些导演在这些古装戏中,特别注重女演员的穿着打扮。
这种注重颜值、追求养眼的趋向,显然有媚俗的嫌疑,讨好大众的低俗喜好,争取高额的票房。但是要论起其深刻的思想性来,却未必经得住推敲。
把主要精力花在颜值和养眼上,在陈道明看来,这就是一种审美上肤浅的表现,这也正是陈道明进行深刻批判的地方。
陈道明直言,这是“文化的退步”。
结语
明星的归宿就是带货——这种名言体现出的偏颇肤浅,和有些导演片面追求养眼而忽视作品的价值追求有一拼。
中国影协陈道明直言看不起很多导演,把这些导演定位为审美肤浅的人。
虽然陈道明说的是一种影视圈内的现象,批评的是肤浅的导演,但是把陈道明的批评用在薇娅的身上,也是十分恰当的。
只追求眼前肤浅的利益,而不注重深刻内涵与价值的追求,不注重个人方向性的修养,注定是走不远的,是很难大有作为的。
@拥抱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