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我们在街上看见的每3双鞋中,就有一双“莆田制造”。
妥妥的“三人行,必有莆田焉”。
不过这种说法还真无法考究,也没具体数据。
但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胡建人”,所以这篇文章带你了解真正的莆田鞋到底有多牛叉。
我最早知道的假鞋并不是“高仿鞋”,而是叫“断鞋”。
大部分的朋友,应该都没听过这个词。
什么叫“断鞋”?
它不是指“断码”的鞋,而是被切断了的鞋。
早前,东南沿海的品牌鞋代工厂,如耐克、阿迪、锐步、匡威,甚至还有GUCCI、巴黎世家,它们在出厂或者出口的时候,一些存在瑕疵的鞋品会被剔除。
为了避免以次充好,他们会使用机器或者工具将其剪断。
裁剪的次数至少一次以上,位置一般是在鞋头或者中部。
然后,这些“断鞋”会被员工以及相关从业人员以低价回收,进行缝合后再以低价出售。
且断层越少,价格越高,但最好品质的“断鞋”价格均不会超过百元。
大概在2005~2010年吧,我的鞋中起码有三分之一是断鞋,因为是真的便宜。
当时的钩子、三条杠一双球鞋少说也得400起步,身为学生党是真买不起。
所以这不算假鞋的假鞋,成了当时福建沿海学生党的潮流。
这可比如今的“高仿”性价比高多了。
一些内陆的小伙伴不知道也正常,因为就没有这种资源,而且也不能大张旗鼓地售卖。
但大概2007年之后,正品鞋以及莆田高仿逐渐进入消费者的视野,大众的审美以及虚荣心让断鞋开始消失。
除了正品代工厂,“高仿”才是让莆田鞋家喻户晓的原因之一,但做高仿也是算是迫于无奈。
90年代,这些知名鞋企的代工厂几乎都设在了湾湾,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才转移到了福建沿海,如莆田、泉州、福州等等。
这些地方本身制鞋业就比较出名,尤其是莆田。
1986年莆田的鞋革工业总产值为1.1亿,又随着国际知名鞋企进驻开设代工厂,1996年莆田的总产值暴涨到超过40亿。
可后来我们的人工费用也涨了呀,又是相似的一幕,这些鞋企再一次“卸磨杀驴”,2000年之后又将重心转移到劳动力更为廉价的东南亚地区。
这导致当地很多的从业人员没了糊口的饭碗。
后来他们也想明白了,没了工作但学会了技术呀。
就收入而言,一双售价千元左右的鞋,工人可能只有几块的代工费。
而自己做一双鞋的成本就五分之一,其中的利润也是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