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一位广东省副省长,从革命岁月走来,心系农业发展,为广东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在农业改革方面,他让广东省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同时他也不忘将农业改革与改革开放政策联系在一起。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还处于农业基础薄弱,农产品部分需要进口的局面,可是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他没有退缩,反而是迎难而上,让广东省的农产品连连丰收,不少老百姓发自内心地感谢他。对于功绩而言,他却从不看重,一生没有做过面子工程。那么这样一位优秀的广东省副省长是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关于他的故事吧。
01从革命岁月里走来
今天要说的这位广东省前副省长就是凌伯棠同志,出生于1931年的他,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爆发了抗日战争,日军势如破竹在1938年就逐步占领了广东省全境,在中山上学的凌伯棠也没能逃避日军的魔爪。在日本占领地区,原有的教育都要革除,采取日本提供的教育。随着凌伯棠的逐渐成长,他决定投入到革命学习中,学生时代的他就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熏陶,不久后便参加了珠江游击队中,在敌后阻击日军,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他终于等到了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那一天。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无耻地窃取胜利果实,并开始积极发动内战。1946年初,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大举向解放区进攻,并占领了多个城市,这引燃了全国人民的愤懑,于是在组织的安排下,珠江地区的游击队依旧保留,并积极阻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1948年开始,三大战役接连取胜,中国的解放战争胜利局面基本定局,这对于中国的历史有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凌伯棠继续留在广东省工作,并于1950年入党,成为了一名党的基层干部。
02重视农业改革
在广东省工作的凌伯棠非常重视农业改革,在土地改革的同时就推动了在广东省的农具机械化普及,于是这就让广东省率先出现了大丰收。有了丰收的业绩后,他开始想着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问题,于是他对农村基础组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力推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在后来分配到广东省中山县工作期间,他更是表现出色,有力推动了广东省的农业走向现代化。
随着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困难时期随之而来,凌伯棠首先提出了保证粮食产量和质量,有力维护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现代化有序进行。有了这一项政策,中山县粮食出现超产,为国家减少了不少负担。在困难时期的优秀表现让他接连得到了提拔,一路走上了中山县县委书记的位置。后来在国家动荡期间,他依旧心系百姓,努力为百姓做出成绩,维护中山县的粮食产量,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有力减少了国家动荡对经济的损害。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他开始积极迎合改革开放政策推进地区发展,让中山县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后来他又被调往珠海工作,任市委书记,并于1985年起担任广东省副省长,2年后,56岁的凌伯棠担任了十三大代表。这些头上的光环并没有让凌伯棠骄傲自满,放下前进的脚步,他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广东省农业改革的工作,直到2007年9月在广州去世,76岁的他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生,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结语
凌伯棠作为从革命年代里走过来的干部,身上总有着一股方法总比困难多的干劲。革命年代的艰苦岁月,让他善于冷静地分析问题,后来到广东省参加工作后,他开始注重于农业改革,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成绩满满的他,当上了广东省副省长,可是他终其一生都在为广东省的农业现代化摸索着,成为了一位难得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