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23电影网免费看大片 https://www.8323.xyz
1976年9月9日0点10分,实施抢救4个小时的医护人员最终还是宣布了一个让全国人民心如刀绞的噩耗:毛主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这个让全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人,永远的离开了人世,他在天安门城楼上说出的那一句: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仿佛还在昨日。
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遍全国后,人们无一不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一听到这个噩耗,很多人当即哭了出来。
毛主席的护士孟锦云更是哭成了泪人,她知道那个可敬的伟人再也不会醒过来了,不由得,她的脑中浮现了主席的种种往事。
1975年的一个夏天,护士孟锦云正准备走进主席的房间查看情况,还没走到门前,他就听到里面有人在吵架。
晚年毛主席
只听得主席大声说道:
“你给我滚。”
紧接着,就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
“滚就滚。”
当时主席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说话声音都不高,吵架也是大吼着说出来的,孟锦云也吓了一大跳,她知道主席又在和张玉凤吵架了。
张玉凤是主席的机要秘书也负责照顾主席的日常生活。
在那个特殊的时刻,主席很少有信任的人,但张玉凤是个例外,她是1970年来到主席身边的,张玉凤不但非常尊敬主席,还像主席的孩子一样,把他照顾的无微不至。
不过,张玉凤脾气很火爆,虽然很敬重主席,但一点也不怕他,两人经常吵架,就连主席也评价张玉凤像是张飞后人,脾气很大一触即跳。
就是这次争吵,让张玉凤怒气冲冲的离开了中南海,在家里一呆就是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主席很清楚张玉凤的脾气,也没有立刻把她叫回来,
而是考虑到她照顾自己非常辛苦,相当于给她放假了。
最后,还是主席先妥协了,他派了一辆车,将张玉凤接回了中南海。主席晚年的时候,比较孤独,他的儿女们也都各自成家,生活繁忙。
张玉凤和毛主席
所以在主席身边默默陪伴着他的张玉凤便成了像亲人一般的存在,她也成了在主席晚年照顾他最多的人。
关于主席的晚年生活,和他在生命的最后一个年头是怎么度过的,这些都能在张玉凤的回忆中找到答案。
光阴如梭,时间很快就来到了农历1975年的除夕,这本是一个所有人开开心心准备迎接新一年的时刻,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诉说着今年的酸甜苦辣。
但主席的身边非常冷清,没有亲人来看他,只有几个工作人员。
丝毫没有要过年的气氛,除了张玉凤在院子里张罗贴对联的事宜,这才给冷清的院子添了几分要过年的喜庆。
这天,毛主席还是像往常一样,在张玉凤的搀扶下,坐在了沙发上,那时,他的身体情况已经很糟糕,不能自主行动,必须要有人搀扶才能慢慢的行动,吃饭和吃药都需要人来喂。
张玉凤(前排右二)
到了晚饭时间,毛主席并没有什么胃口,因为他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非常喜欢吃辣,但是这时候的主席已经没了口福,因为病重还要吃药,医生专门叮嘱他不能吃腥辣和油腻食物。
所以他最爱的湖南菜也吃不上了,那天,厨师根据安排,为主席做了武昌鱼,不仅是主席也比较喜欢吃鱼,也是因为武昌鱼口味比较清淡。
张玉凤将做好的饭端到主席面前,但主席很没有食欲。据张玉凤回忆,他当时吃饭已经很困难了。
即使是面对着喜欢的武昌鱼,也只能让人一勺一勺来喂,尽管张玉凤一再劝说,主席再多吃几口,可是他还是艰难而用力的摇着头。这次年夜饭,也成了主席最后一顿年夜饭。
无奈,张玉凤只好作罢,她走到门外,偷偷观察着主席的行动,只见主席又默默的低下头,不断地抹着眼泪。
毛主席和工作人员,张玉凤(右二)
到了晚上万家灯火的时刻,远处传来了飘荡在空中的鞭炮声,主席听着鞭炮声似有感触,对着工作人员说道:
“你们年轻人应该放放鞭炮了,过节嘛。”
张玉凤听到主席这么说,才让工作人员去买了些鞭炮,其实,这是所有人都没有准备的。因为那时主席身体不好,放鞭炮会很吵,工作人员生怕打扰了主席的休息。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周总理才刚刚逝世,放鞭炮有些不合时宜。主席始终默默的盯着窗外,直到听到了喜庆的鞭炮声,他的嘴角才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要知道这距离周总理病逝仅仅过去了20多天,总理是主席的知己,也是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战友,短时间内主席根本无法从悲伤中走出,这恐怕是他没有心情过年,还偷偷抹泪的原因了。
毛主席和周总理最后一次公开握手
进入1976年后,主席的身体情况急剧恶化,可是最让他焦心并不是自己的健康,而是正在住院的周总理,
早在1975年底,周总理的癌细胞已经扩散至全身。
就在周总理逝世的前两天前,毛主席收到报告,报告中称总理的情况非常不乐观。到了1月7号,也就是总理逝世的前一天,主席又收到了医院传来的急救单。
那时候,周总理经常陷入昏迷,身上也插满了管子,医生时常做好准备实施抢救,主席在收到急救单后,几乎是一字一句的仔仔细细的看完了。
之后便沉默不语,工作人员叫他来睡觉,主席却始终保持着一言不发,听工作人员说,那天晚上主席一夜没睡。
次日早上,噩耗就传来了:
周总理在医院病逝了,一位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的伟人就这样离开大家了。
就在十几个小时前,主席还不顾自己做过手术的眼睛,亲自批示了抢救方案。
毛主席
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先是紧紧的闭上了眼睛,他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了出来,过了一会儿,主席实在忍不住了,失声哭了出来。
工作人员见状也非常悲痛,他们知道虽然主席早就料到了这一天,但还是没有忍住。事实上,周总理在1974年5月的时候就诊断出了膀胱癌。
主席知道后经常叮嘱总理要休息,在那一年主席过生日的时候,周总理也在,两人也聊了很多,直到深夜,所有人都没想到这竟是二人最后一次像知己一样聊天了。
1975年初,周总理的病情开始恶化,虽然在几次手术后,他的情况有了好转,
但总理以“不知情”为由,又像往常一样,疯狂工作。
本来医生曾经抱着乐观的态度,但是总理没有把自己的健康,放在心上。他依然经常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甚至忙起来都不睡觉。
张玉凤陪着毛主席视察天津
总理周围的人都在劝说他尽快住院,但周总理非常倔强,一般都是做完手术就很快就出院了。叶剑英知道了周总理的情况还专门告诉了毛主席他病情的严重。
主席知道后,也加紧了对总理的叮嘱,要他以身体为重,多休息。不过周总理还是露出非常乐观的神情,向主席说明自己没有问题。
可情况却并非如此,周总理很快就因为病情恶化,不得不开始了住院以及频繁动手术。他也没再出过院。
但对于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总理来说,他不过是换了一间办公室。当他知道自己的癌细胞已经扩散了之后,还不忘交代好后事。
到了逝世的前一晚,周总理或许已经感应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特意感谢了医护人员,还让他们去照看比自己更需要照看的同志,场面感人至极。
毛主席接见尼克松
周总理逝世后,他的追悼会定在了1月15号。前一天,工作人员还向主席送来了追悼会的悼词。
主席看到悼词后,默不作声,他的表情非常痛苦,周总理逝世的事实,对于主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半个世纪的革命战友就这么去世了。
可是主席却没有办法去送他最后一程,当时所有人共同的期盼就是主席能参加总理的追悼,但是中央考虑到主席的病情,并没有安排他参加追悼会。
站在一旁的张玉凤期盼的看着主席,她多么希望主席能像4年前一样,突然出现在陈毅的追悼会上。
就在这时,她终于忍不住了,一句话脱口而出:
“去参加追悼会吗?”
听到了张玉凤的声音,主席才慢慢从悲痛中缓过神来,放下了手中的文件。
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轻轻地拍着自己的右腿,说道:
“我走不动了。”
张玉凤心里非常难过,她在心里责骂自己为什么要问出这么笨的问题。
毛主席和张玉凤(左一)
主席何尝不想去送周总理最后一程呢?总理在住院期间,主席就经常想要去亲自探望。但那时主席全身上下也出了问题,即使坐轮椅去,大家也很担心,生怕再出问题。就这样,主席和总理没有见上最后一面。
在那之后,主席也经常因为失去携手半世纪的战友而默默哭泣,像所有失去战友的普通人一样,这种痛苦恐怕很多人都无法理解。
他也开始变得没有之前那么活跃,也不太想见人了,为了转移自己的痛苦,他将时间全部放在阅读上,而张玉凤却爱莫能助。
很快时间就来到了清明节,那时主席不但身体越来越差,心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据张玉凤回忆毛主席当时病情已经严重到每天必须吸氧。
张玉凤全家福
到了1976年年中,毛主席突然患上了心肌梗塞,直接晕了过去,好在医生抢救的及时,后来主席才转危为安。
经历过这次事件后,主席的心态也发生了不少变化,他很多问题都看开了,有时还会跟工作人员开玩笑。
这次意外不仅改变了毛主席的性格,也让他对死亡有了更坦然的看法。主席在64年的时候就表达过,人上了年纪总会死亡,如果活着负担太重,死亡也是解脱的方法。
在1976年初的时候,主席再一次重申负担太重,死亡的话也是解脱。从主席的这些话语中,能看出来他早就将自己的生死看的非常淡了。
毛主席
或许主席这时候还不知道,等着他的是一个又一个噩耗,1976年7月6日,朱德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这是这一年继周总理之后,逝世的第二位伟人了。
主席一听消息,泪水立刻涌了出来。他红着眼眶问工作人员具体的情况,声音却越来越小。
最后主席终于难以再强忍自己的悲伤,泣不成声,并指示工作人员要安排好后事,眼看着曾经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一个个离去,如今只剩下主席一个人,他低落的心境可想而知。
如果说主席的战友们一个个离开是对他的巨大打击,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能让主席这个人民领袖感到悲痛欲绝。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突然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这场地震让24万同胞永远的沉睡在那个夜晚,而唐山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在20世纪地震史上排名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死亡的28.82万人。
唐山大地震
在唐山大地震发生时,北京也受到了影响,当时张玉凤正在值班室睡觉,感觉到大地震颤不止后,张玉凤当即意识到地震了。
她立刻冲到了主席的房间,由于地面不停摇晃,跑起来非常吃力,就在张玉凤不顾一切冲到主席的房间中,
她看见主席正静静的躺在床上,没有任何惊慌的神态。
主席见张玉凤冲了进来,问道:
“发生了什么事?”
张玉凤猜测是地震,但还要等具体的报告。
为了毛主席的安全,中央决定将他转移到别处去,后来,主席也被用担架转移到防震的房子去。
这个时候,主席的身体情况已经大不如前,经常半昏迷半醒。第二天,关于地震的报告送来了。
毛主席
主席一醒来就叫张玉凤把报告读给自己听,当张玉凤念出地震对唐山造成的破坏以及死亡人数时,主席激动的情绪再也抑制着不住了,他放声大哭,很久之后,主席悲伤的情绪都无法平息。
作为新中国的建立者、指挥了无数战斗的人民领袖,他这时却不能去看看受灾的人民,这对爱民如子的毛主席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打击,
而关于唐山的抗震救灾报告也成了他人生中最后批阅的一份文件。
后来,主席的身体状况已经完全恶化,昏迷的时间越来越长,偶尔清醒过来后,他还对张玉凤说起自己想要回韶山老家。
思乡乃人之常情,毛主席也不例外,其实,建国后,主席回家的次数少得可怜,每次从韶山回京之时,都是依依不舍的。
毛主席
在弥留之际主席还是想到了故乡,但以主席当时的情况根本没人敢带他回家,因为大家都不敢保证,路上不能出什么差错。
除了思念家乡,主席心里肯定也时常惦记着自己的儿女,但在他晚年时期,儿女们却很少来看他了。
后来,李敏听说父亲病重,率先来到了主席的身边,她来到主席病榻旁边时,主席还处于昏迷状态。
李敏看着满脸沧桑的父亲,不由得泪如雨下。她一直静静的待在主席身边,等到主席醒来后,李敏还没来得及开口,主席先带着委屈和生气的口吻质问道:
“怎么这么久了,才来看我。”
毛主席
看到主席这个样子,李敏和工作人员都有些惊讶,其实所有人都明白,即使是带领着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多年,主席的身份之一也是个父亲。
好久没见到女儿了,怎么会不想念,怎们会不生气,此时的主席也不再是那个把敌人耍的团团转的领袖了,他也是一个思女心切的普通父亲。
自从投身革命事业后,毛主席可谓是为中国人民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他何尝不想像其他老父亲一样,乐享天伦呢?
可是,这对于一个工作繁忙,连抽出时间休息都很奢侈的领袖来说,却是很难做到。
很快,时间一晃就来到了9月。主席突然病危,好在经过医生的奋力抢救后,主席的心跳慢慢正常了。
毛主席与女儿李敏
在之后的几天里,主席还是非常眷恋自己的工作,即便经常昏迷,但依然关心着国际局势也想要了解每天送来了哪些文件,但他也清楚,自己忙不过来了。
据张玉凤回忆,毛主席逝世的前一天,他还在抢救的状态下看着书,由于当时他身上插满了管子,只能由工作人员帮他扶着书和文件,主席自己艰难的看着。
到了傍晚时刻,主席的状态突然变得很糟糕,心跳开始急速下降,他对着护士孟锦云说自己非常难受,并叫来了医生。
这是主席用尽全身力气说的一句话,说完后,他便昏迷过去了,之后便早已没有醒来,这也成了主席最后说的一句话。
医生见到主席的状况,认为有不好的预感,很多中央领导也闻讯来到了主席的病房。他们和主席一一握了手。
毛主席
那时主席没法说话,仅仅是有一点意识,随后又陷入了昏迷,最终,主席因为抢救无效在9月9日0点10分离开了人世,享年83岁。
据张玉凤回忆:主席走得很安详,他走的时候没有痛苦,就像睡着了一样。
一代伟人就这样离开了大家,不仅中国人民悲伤到了极点,就连国际社会也感到悲痛万分,联合国总部因为毛主席逝世,特意降了半旗。
不仅如此,全世界超过百位领导人都都纷纷到当地大使馆来悼念主席。主席走的第二天,很多群众都来到北京自发吊唁。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毛主席的追悼会前夕,很多群众因为悲伤过度还会发生昏厥的情况。
经过慎重考虑后,党中央在9月18日为毛主席举行了追悼会。据工作人员回忆,在毛主席悼念会的当天,医护人员都处于紧张的备战状态。
晚年张玉凤
当天,至少有两万名群众因为哭泣或悲伤而昏厥,他们的眼泪都是为了一个所有人爱戴的人民领袖。
美国媒体曾这样报道主席逝世的消息:
“仿佛整个地球都突然停止了转动”
,从这就可以见得主席逝世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惊雷。
这一刻,全世界抛弃了一切隔阂,一同纪念这位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