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凌火了,谁赢麻了?

亲子鉴定

‍‍

只有保证商业与体育更多合作,让体育项目进入良性循环,才能刺激更多的人去踢球,去滑雪。

当我看到谷爱凌用出人意料的空中转体1620拿下金牌的时候,除了惊叹牛逼、天才以外,第一反应就是当初赞助她的品牌赚大了。

我和品牌圈的老朋友们聊了聊,时任联合利华高管的朋友在两年多前就建议公司旗下某品牌签谷爱凌但未果,也有媒体朋友说谷爱凌的代言费之前就已经很高了。

只有安踏、瑞幸之类不太看好短期ROI的品牌,才肯在冬奥前砸重金押注谷爱凌。

而关于她的合作费用,我听说过两个说法,一个是1600万,一个是2000万。不管是其中哪一个,谷爱凌的商业价值都已经站在了中国运动员的顶峰,而且可以预见的是,以她的年龄,在冬奥会之后,这个价值还会持续增长很长时间。

之前就有人汇总了一部分谷爱凌签约的品牌,有安踏、蒙牛、汤臣倍健、路易威登、雅诗兰黛、凯迪拉克、京东等等二十多家。

我只能说这些品牌很有先见之明,押对了宝,这笔钱花的值。

而且跟很多运动员不同,谷爱凌的签约品牌不仅数量多,并且领域广。一般来讲,体育明星的赞助商主要是运动品牌,以及与运动和健康相关的保健品、功能性饮料、乳制品等等。

谷爱凌除了手握这类品牌外,汽车、时尚、互联网、化妆品等领域皆对她青睐有加——而这一切甚至发生在冬奥会开始之前。

对于各大品牌来说,谷爱凌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体育代言人。

01

而吸引品牌愿意为她下注的原因,我认为有这么几个。

首先最基础的,就是竞技实力。

竞技运动,成绩与实力永远是基础,这也是品牌选择运动员做代言人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尤其对于运动品牌而言,更是重中之重。运动品牌的声量与签约运动员是高度挂钩的,甚至能侧面反映运动品牌的地位。

像耐克与阿迪在各个运动领域的争斗,首先就体现在代言人上,你签了C罗,那我就必须拿下梅西分庭抗礼。

因为竞技体育的特殊性,运动品牌能争取的代言人并不太多,毕竟一个领域的顶级运动员永远是稀缺资源,就那么三五个,金牌和冠军甚至只有一个,这点和请娱乐明星代言有着本质区别。

体育品牌和签约运动员可以说是高度绑定的,代言人具备一定的图腾属性,能极大影响产品的销量和品牌知名度,甚至左右该领域体育品牌的格局。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乔丹之于耐克。在乔丹签下耐克之前,NBA主流球鞋还是Converse和阿迪达斯。Converse手握魔术师约翰逊、拉里伯德等顶级巨星,不愿意把菜鸟乔丹作为主打球星。乔丹自己则更偏爱阿迪达斯一些,但是阿迪达斯也没有为他打造球鞋的计划。

唯独当时还是小品牌的耐克为他献上了一份诚意满满的报价,这也成为了耐克的转折点。

这也让品牌们格外爱押注体育代言人,因为在体育的世界里,从来不缺逆袭与突破的故事,一旦代言人在重大赛事拿出成绩,对品牌来就是巨大的收益。

比如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之前只有2个代言,雅典夺冠后爆发出的能量瞬间让品牌方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到了2007年,刘翔的代言已经有15个,凯迪拉克更是开出了1500万的天价。

与其相似的还有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之前,苏炳添其实已经取得了相当傲人的成绩,但其影响力主要还是在集中在田径圈。

谁能想到东京奥运会,苏炳添开了挂,跑出了9.83的成绩,直接刷新了亚洲纪录。

这种戏剧性的结果是体育赛场外难以复制的。一方面,黄种人在田径方面始终弱于黑人,9.85一直被看作是天花板,苏炳添用事实打破了这个极限。另一方面,苏炳添已经超过30岁,是名副其实的老将,在这个年龄还能刷新亚洲纪录,体现的不仅是竞技成绩,还是竞技精神,更富传奇色彩。

有成绩、有故事、有话题,品牌能不爱吗?因此在奥运之后,苏炳添的商业合作激增。

东京奥运会一批奥运健儿带来的流量,很自然就让品牌方早早盯上了不久后的冬奥会。只要能赌对一个运动员,那就是稳赚的买卖。

谷爱凌很显然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在此之前,冬奥会一直不是我国的强项,从1980年到2018年五届冬奥会,一共拿了13枚金牌。

而作为天才少女的谷爱凌,一个人就有三个夺金点,极有可能成为历史留名的冬奥会运动员。

谷爱凌每拿一次金牌,就是一次突破,同时也是一次巨大的品牌曝光机会,这笔帐品牌自然算得清楚。

尤其对于赞助了这次冬奥会国家队的安踏来说,谷爱凌这种证明过自己竞技实力的运动员,就更不可能放过,绝对不能被友商拿下。

而谷爱凌也是真的争气,第一金就用如此戏剧性的方式获胜,估计所有赞助品牌此刻都在狂喜,谷爱凌的表现已经超过了预期。

02

其次,是品牌选择代言人的思路在变化。

以前品牌都热衷于选取娱乐明星做代言,但是这几年明星的频繁翻车已经让各大品牌不胜其扰。钱损失是小,连累了品牌形象,多少钱都补不回来。

更可怕的是明星的翻车几乎无法预测。我之前和一些快消品的市场部聊天,一谈起对明星代言人的选择就头大。

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也只能根据明星的当下表现和个人喜好去做选择,至于这个明星有没有黑历史,他们也不确定。

这些明星会不会在之后突然出现什么幺蛾子,比如出轨、嫖娼、吸毒,一下变成劣迹艺人,更不在品牌的掌控范围之内。

为了规避这种不可控的风险,品牌都开始热衷于找虚拟偶像了,可见这两年明星翻车给品牌带来了多大的心理阴影。

另外,越来越多的品牌也在开始审视找明星代言的必要性。

一开始,对于小品牌来讲,花大价钱请明星代言,主要是看中明星粉丝的购买力,能帮品牌完成带货。

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数据刷子时代,看起来流量巨大的明星,也可能只是粉丝买榜的产物。空有数据,等真砸钱代言了,才发现购买力并不如想象中可观。

典型的就是电影,有段时间老爱请流量明星当主角,觉得是票房保证。结果一个个亏成狗,说好的自带几个亿票房一个没兑现,再也没电影敢这么干了。

上海堡垒

价格高、风险大、收益成谜,不少流量艺人已经成了资本弃子。品牌自然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了体育明星身上。

相比娱乐明星,能为国争光的体育明星显然更能获得大众好感。同时,大部分中国运动员的私生活比较简单,主要精力都是在训练上,像谷爱凌这种除了训练读书外还要每天睡满十小时,再就上网和黑子对对线,塌方风险就很低。

而且运动员通常更加真实,更容易获取大众好感。像中国的顶级运动员,姚明、刘翔、苏炳添等等,不仅实力强劲,为人还低调,负面新闻极少,对于品牌形象都是益处。

谷爱凌除了具备上述条件外,还有个意外之喜,就是特别会说话。作为学霸的她,可以说是智商情商双高。活泼、真我的风格,也容易引起这代年轻人的共鸣。

在拿到第一块金牌后,记者会上就有卫报提问怎么看待最近网上对于她的「争议」。

她回答说:“我也不是想让所有人满意,我只是个18岁的女孩,只希望享受自己的生活。事实上我也并不在意别人是否满意……如果有人不相信或者不喜欢我,那是他们的损失。”

面对略显尖锐的临场提问,谷爱凌的回答逻辑清晰、大方得体,堪称满分答案。

我身边很多朋友都说,就这个表达能力,她不去滑雪,一样能取得成功。太聪明太自信了,想不喜欢她都很难。

03

最后,她的商业价值还体现在她的性别上。

在我国体育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女性运动员。但因为一直以来男性项目更受关注的原因,男性运动员的商业价值普遍更高。尤其顶级商业价值层面,姚明、林丹、刘翔、苏炳添等等,都是男性。

但是最近这种状况在逐渐改变。

最近的案例就是中国女足。

图片来源:微博李梦雯Morve

关注过我之前内容的应该知道我比较喜欢看球,还专门做过一期的视频。

但是大年初一输给越南那场真的给我整破防了,我都发誓再给男足说好话我就是。

与此同时,女足用两场逆转拿下了亚洲杯,让更多人关注到了她们,也让更多品牌方看到了她们身上的价值。

我觉得女足带给大家的其实不只是胜利,而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她们之后获得的回报,那都是她们用自己的意志拼出来的。

谷爱凌的出现更是填补了女性运动员顶级商业价值的空白。毕竟有许多品牌,没法让男运动员代言。

而谷爱凌,不仅实力出众,还年轻漂亮、能说会道,更符合现代女性独立、自信的审美。

所以除了传统上爱赞助运动员的体育品牌、饮料等行业之外,时尚品牌、化妆品牌也乐意邀请谷爱凌成为代言人。等到冬奥会结束,谷爱凌的人气可能会更高。这对于许多时尚与美妆品牌来讲,都是不可多得的合作对象。

其实一直以来,像滑雪,或者某些女子项目,市场关注度都比较低,这也就导致这些运动员除了比赛奖金外,实际工资并不算高。品牌赞助,刚好可以一定程度做出贡献。

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些运动员的商业化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只有保证商业与体育更多的合作,让这些体育项目进入良性循环,才能刺激更多的人去踢球,去滑雪。

希望之后有更多的品牌砸向这些运动员,这不比娱乐明星香多了吗?

截止到目前为止,网上对谷爱凌普遍是称赞有加。不过我也看到有大聪明在一些评论下回复,看她不能夺冠了会怎样。

我认为,大可不必做这种设想。她是我国运动员,代表我国出战,我们只需要支持就好。

更何况,没夺冠又如何呢,她早已体现出自己的体育精神。在经历过刘翔的事情后,这几年我们对于选手的成绩已经能更加理性去看待。

我衷心希望每位健儿都能夺金,但是没夺冠也不是我不支持的理由。

只要他们在场上竭尽全力去争取,他们就值得我们的赞美。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公众号:IC实验室

全网同名,欢迎来撩?

商业世界的有趣就在这里。

关注大众消费,互联网商业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见与观察。

探讨品牌力量解读商业新知

进一步了解并加入InsightClub

上一篇:

下一篇: